产品展示

《浴血荣光》:王仁君四演毛泽东,今晚央视憋出革命剧王炸

2025-09-21

一群平均年龄20多岁的年轻人,在枪林弹雨中寻找中国的出路——他们手中没有智能手机,背上却扛着整个民族的未来。

预告片里,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蹲在战壕中,手指捻起一块碎成几瓣的月饼——那是杨开慧穿越封锁线辗转寄来的心意。他细细咀嚼每一块碎屑,炮火在不远处炸开,泥土簌簌落在他灰扑扑的军装上。

《浴血荣光》:王仁君四演毛泽东,今晚央视憋出革命剧王炸

这个镜头没有一句台词,却让荧幕前的95后观众红了眼眶。弹幕疯狂滚动:“他吃的是爱情,更是信仰”“战火中的甜,谁懂啊!”

今晚,40集革命历史剧《浴血荣光》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。当流量明星还在仙侠剧里谈万年恋爱时,这部积压三年的“硬货”,用实景拍摄九个月的诚意,炸穿了年轻观众的审美疲劳。


01 老戏骨的神级碰撞

王志飞饰演的朱德手持砍刀,在竹林里麻利地削制扁担。竹屑纷飞中他忽然抬头,眼神如淬火的钢刀:“这支队伍,永远不会散!

这句宣言,让熟悉他在《扫黑风暴》里演反派大佬的观众直呼“判若两人”。

更令人叫绝的是选角“反差杀”。曾在《琅琊榜》里演蒙大统领的“武夫专业户”陈龙,这次挑战儒雅睿智的周恩来;张一山收起痞气化身青年林彪;而李幼斌甘当绿叶,饰演用造纸技术支援革命的平民英雄。

当侯勇版的贺龙叼着烟袋坐在木桌前,弹幕瞬间沸腾:“赵德汉穿越来干革命了!”“看见他我就想查贪官”。老戏骨的气场碰撞,让历史人物从教科书里走了出来。


02 青春叙事的破壁

导演陈力做了一个大胆决定:把革命剧拍成“青春片”。镜头下的领袖们会彻夜难眠,会为军队作风问题争得面红耳赤,甚至气得拍桌子。

王仁君第四次扮演毛泽东,这次他要呈现1927-1935年间最“狼狈”的教员——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,反围剿失败后长征,直到遵义会议才迎来转机。比现在多数上班族还年轻的毛泽东,在剧中会犯错会着急,也会在遵义会议前夜独自抽烟沉思。

“以前觉得革命伟人像天上的星星。”00后剧迷小林刷完预告片感慨,“现在发现他们就是一群热血学长。”

幸运28

03 草鞋里的历史

剧组干了件“自讨苦吃”的事——沿着长征路线实景拍摄9个月。在福建龙岩土楼拍“古田会议”,在河北井陉山沟还原“反围剿”。战士们脚上的草鞋,全按当年样式用稻草编成;步枪型号、油灯样式甚至方言口音,都经过历史学者反复考证。

王志飞(饰朱德)在深山里摔了不知多少跤:“这些路当年更难走,先辈们是怎么走过来的?”有场戏拍毛泽东写《井冈山的斗争》,仅笔尖蘸墨的动作就反复拍了17条。当镜头扫过红军冻裂的脚,《国际歌》在雪地里响起时,群演眼里的光让监视器后的陈力泪流满面。

04 小人物的史诗之光

剧中藏着革命叙事的颠覆性创新——“双线并进”聚焦无名英雄。孙维民饰演的林裁缝一家,从父母到四个儿子儿媳,为革命跑交通、递情报、做军装。

当裁缝铺老板娘把最后一块红薯塞给小战士,自己饿晕在织布机前;当怀孕23岁的伍若兰(朱老总夫人)带队冲锋牺牲——这些纪念馆里冰冷的照片,终于变成荧幕上滚烫的生命。

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。”编剧丁涵在采访中透露,“林裁缝家三个儿子战死沙场,小儿子继续扛旗——这才是‘人民是江山’的具象表达”。


河北井陉的拍摄现场,王志飞在暴雨中反复冲锋。泥浆灌进草鞋磨出血泡,他忽然想起1927年的朱德:这位滇军名将放弃每月1500大洋的俸禄,带着两万银元全部充作党费,义无反顾走上每月5毛钱津贴的革命路。

时代的浪潮下,选择从未容易过。

今天的年轻人挤在出租屋里刷招聘软件时,荧幕上那群同龄人正用草鞋丈量雪山草地。当张一山饰演的林彪在湘江战役喊出“全团打光也要守住阵地”,屏幕前的我们忽然懂了——所谓信仰,就是明知可能失败仍选择坚持

《浴血荣光》的英文译名意味深长:“Faith in Flames”(烈焰中的信仰)。当片尾字幕升起时,00后观众在弹幕里写下:“原来我们抱怨的‘内卷’,是他们用命换来的战场。”